符氏祖先
据唐朝林宝《元和姓纂》载:“符氏,鲁顷公之孙雅为秦符玺令(掌管官印兵符的官),因为氏琅琊”。公雅为顷公嫡传孙,临黄海,有座山因山石瑰丽,被称琅琊山,是鲁顷公被楚考烈王放逐之封地,也就是顷公及其后人的生活属地,顷公的嫡孙雅及其子孙亦在琅琊入朝为官,故琅琊是符氏原住地,即肇基发祥之所,后嗣则以琅琊为符氏总堂号。我姓符,始于战国末期,源于衍,自北向南,迁徙发展,后裔遍布神州大地。与兄弟氏族,携手并进,共创光辉灿烂之中华文明。
至南宋宝佑三年乙卯(公元1255年)三十九传十一世祖符公彦文,字成章,生于福建汀州,元初(1285年)彦文公宦游湖南,任潭州(长沙)协镇(元称万户侯),公以武官镇守潭州,与民间同忧乐共患难,清正廉洁,深受民众爱戴。因爱潇湘洞庭之盛,衡岳祝融之秀,寄籍湖南,定居宁乡,永安土著。于是保世钟英,湖南符氏之发祥所自此始。彦文公继配谌氏夫人,生四子:长曰公辅,居宁乡,后裔分布宁乡,益阳,桃江;次公弼,居湘阴,后裔分布湘阴,平江;三公旬,居衡阳,清泉;四公钦,居衡山,后裔分布在衡山,攸县,醴陵及海南文昌等地。历数传而烟火成鳞,遍布全县。木本水源,后世尊彦文公为湖南符氏始祖。公卒葬于宁乡县城西郊枫梓庙山,彦文公之德泽,千秋永驻,万古流芳,后人有词《西江月》赞曰:
本是闽中豪杰,宦游南楚长沙。
天官赐禄千万家,挥剑横刀立马。
常记万民忧乐,不贪富贵荣华。
清风两袖后人夸,德如湘水无涯。
湖南始祖彦文公于元朝中期葬于宁乡县城西郊枫梓庙山,墓陵是按照元王朝万户侯官衔级别修建,甚为壮观。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破四旧将陵墓毁坏。1998年宁乡县城修建环城公路,线路必经彦文公之墓地,由桃江荣,远两公房嗣孙光明,芝蕊等8人发起筹资,并得衡阳,益阳,修山,沙田,关山等地嗣孙捐助,将彦文公之遗骸迁桃江金沙洲狮子山安葬。雕公像,建石塔,嵌碑文,建墓陵,一座宏伟墓庐,耸立狮子山岗。为彦文公千秋永奠,万古佳城,始祖庇佑湖南符氏各支系,各公房嗣孙永世发达,万代荣昌!
我家祖先
彦文公长子公辅居宁乡,后裔分布宁乡,益阳,桃江,至第四十三传,十五辈思诚公定居修山,乃我修山符氏始迁祖,后嗣分布修山,三官桥檀树界,水满冲,浮邱符家坝及沾溪等地,是湖南符氏支系人口较多,居住较集中地一支。
符氏世代繁衍,香火延续,人丁兴旺。我家祖先与符氏一脉相承。这里只从我辈上五代“德”字辈开始,我的太老爷德马来,号心渊,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居修山三官桥水满冲,清朝册封太学生,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卒,葬水满冲木架咀月形山。老爷爷业灏,清朝贡生,湖南法政监狱专门学校毕业,任益阳县警务长。三官桥水满冲与常德汉寿县接界,是原益阳县最偏远的地方,太老爷能册封晚清太学生,老爷爷能列为贡生,且能赴省城读法政专科学校,后回县任警务长,说明他们那时的文化基础,经济基础及社会地位都是很不错的。难怪在水满冲双拱桥留下了几间七柱大瓦屋,在水满冲烧鸡坡留下了几十亩积蓄量丰富的大青山。我爷爷振簿,号瑞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生,没有读书,务农水平一般,家业无发展,守业也艰难。我的父辈们跟随我爷爷住大屋,守青山、打饿肚。不知为什么,我太老爷爷留下了屋、留下了山,却没有留下一寸土地,我爷爷守着青山,竹木舍不得砍伐,满屋大小经常打饿肚。谢谢祖先,没有留下田地,尽管我爷爷有屋有山,正因为没有寸土,解放后土地改革时,爷爷划为了贫农,否则,我们的命运又要改写了。爷爷历经大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于历史变革时期和社会动荡时期,封建意识难以消除,新的思想难以接受,活得很苦,但他寿长,活满85,于文革中的1974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