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黄浦江的水长大,在上海的幼儿园和小学接受教育,却终究是异乡人。爸爸妈妈来沪打工10多年,每年春节前,他如候鸟一般,随父母返乡。10岁的符俊勇,是上海千千万万“小候鸟”的代表。几天前,记者与符俊勇和他的母亲汪菊琴一起回老家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县鹏田乡符仓村,追寻“小候鸟”在天空飞过的痕迹。
昨晚,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前10分钟,拨打符俊勇老家的固定电话,始终打不通。改拨手机才知道,村里刚停电,原因不明。
好在全家已吃饱年夜饭,放完符俊勇爱看的烟花。“我花100多元从上海买了2个烟花带过来,知道孩子们肯定看得不过瘾,但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简单放放。”父亲符桂庚说。
他带回老家的礼物中,一个小电暖器最实用。有了它,全家人在偏远山村,都暖暖和和地洗了一回澡。
看不惯姐姐随地吐痰
符俊勇上一次洗澡,是1月28日出发回乡前。他明白,到老家要想再洗,颇费周折。爷爷家在山村,只能盆浴,又冷又麻烦。外婆家靠近小镇,条件稍好,前几年翻新楼房,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浴霸。但热水器遇阴天就罢工,比如1月29日的控制器显示,水温仅9℃。
洗完澡,换上新羽绒服,饱餐一顿,和妈妈打的去长途车站。爸爸留守上海,4天后再收工返乡,“收入不高,多挣一天是一天。”
“勇勇,帮妈妈拎一件行李。”儿子没照做,汪菊琴也不责怪。“孩子太小,平时很少做家务。”普通话明显带有乡音,夫妻俩来沪10多年,一直用江西话交流,但和多数上海家庭一样,只要有孩子在,必说普通话。有时候,符俊勇还会对父母迸出几个英语单词,“No”“I dont know”。
“你像爸爸还是妈妈?”答案出人意料:“我像镜子里的自己。”汪菊琴笑着说:“可能是对我们的长相都不满意,他这次回家,想问外婆,为什么不把妈妈生得漂亮点?”
晚上8时发车,一觉醒来,便身在老家门口。1月29日早晨5时30分,符俊勇推开房门,嚷着要“上厕所”,被告知:“尿尿,门口路边随地。”回屋,看到墙上的小夜灯,他脱口而出:“有意思,像鼠标。”
天亮后与两个姐姐重逢。见大姐俊妍随地吐痰,俊勇不自觉皱眉,露出有些怪异的表情,从鼻腔里轻轻发出一个“咦”字。
早餐吃米粉,他剩了大半碗,因为“太辣,吃不惯。”中午,恰逢表舅定亲摆酒,满桌家乡菜,他也只吃了几口。
喜爱吃所有的洋快餐
与席间偏咸偏辣的鸡鸭鱼肉相比,符俊勇更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还有乐事薯片。但父母出于节约和健康的考虑,常常无法满足他这方面食欲。
带回老家的礼物里,有一大包牛肉干,分给兄弟姐妹时,遭到哄抢。他对此不感兴趣,因为“吃腻了”。小伙伴们大都到过上海,符俊勇喜欢带他们去吃肯德基,店里所有品种,他都爱吃。
今年暑假,世博吸引来许多老家亲戚。符桂庚带着8个孩子逛世博园,连吃带玩,一天开销2000多元。孩子们没机会进中国馆,大呼不过瘾。全家唯一进过中国馆的,是符俊勇。今年初,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参观。
和班里许多男生一样,他爱玩车模和电脑游戏。在上海租住的房子,不足20平方米,基本家电齐全,还有一台旧台式电脑。怕孩子沉迷,家里没通网络,只有节假日才允许开机,打一会儿游戏。
老家的小伙伴们看到符俊勇,纷纷问起电脑近况,听说坏过,又修好了,个个喜笑颜开。那里面存着他们暑假共同战斗的“游戏场”,有超级玛丽,还有极品飞车……